怎样让宝宝不沉迷于《小猪佩奇》?(怎样让宝宝不沉迷于《小猪佩奇》里的故事)

怎样让宝宝不沉迷于《小猪佩奇》?

一,怎样让宝宝不沉迷于《小猪佩奇》?

~ 儿媳妇儿对付孙子的办法是,不管看不看、早上起来打开电视就是“小猪佩奇”,不调不换一播就是一天,天天如此、看一次广告比“小猪佩奇”还高兴,孙子今年三岁了、看不看无所谓了,对电视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了,手机、平板也够了,只因全是“小猪佩奇”,开始研究玩具和各种车辆了,偶尔主动学习认字。

二,怎么不让孩子看小猪佩奇

为什么要让他不沉迷呢?

我的孩子最近开始看小猪佩琪英文版,我也一直有跟着看,他很喜欢,我是因为自己英文一般,想让孩子多一个语言环境。里面的句式简单,明快,幽默很适合幼龄宝宝。

我想你可能担心的是孩子看的时间太长会对视力不好,这个你其实可以跟孩子约定,一般五分钟一级,你可以让他一次看4集,20分钟,如果他按照你说的做了就给他一个小奖励作为鼓励,然后慢慢过度成无实物的约定,让他自己可以控制在20分钟就关电视,如果他可以做到这样,其实你并不需要太过担心,毕竟是孩子,孩子的世界和童年回忆怎么可以没有动画片呢

三,怎么不让小孩看小猪佩奇

我家孩子也是一岁多开始迷上《小猪佩奇》,家里有各种关于佩奇的玩偶、积木、绘本,甚至衣服上的图案也得选佩奇。我同事的小宝宝也大都是佩奇的fans,光头强、喜洋洋都已经排不上号了。

想让宝宝不“沉迷”于《小猪佩奇》,作为家长就得先了解对手,做到知己知彼啊。

佩奇的吸引力在哪里?

如果你真的看过《小猪佩奇》,你应该知道它真正面对的是2-5岁学龄前儿童,它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把握极准。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:

一是造型符合孩子认知。通过佩奇的形象不难发现,动画造型简单。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对形象的认知并不会像大人那般追求精细,他们更加倾向于线条简单、特征明显的形象,比如佩奇的爷爷奶奶辈,他们脸部用皱皱的线条表示,这种就是不超出孩子认知能力的细节。而且故事情节也简单,孩子很好理解。

二是语言贴近孩子语言。没有复杂的长句和过分夸张的语气,也很少出现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,孩子一听就懂。

三是人物贴合幼儿特点。佩奇和她的朋友都是5岁,他们的弟弟妹妹,如乔治大约3岁。我女儿喜欢乔治,我就拿乔治举例吧。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乔治在某一集突然“抽风”,不停地问“为什么”,这也是小朋友成长中必经的一个过程,也是我女儿有段时间最喜欢问的问题。再比如,乔治总想加入佩奇和苏西的游戏中,当佩奇去堂姐家,见到大孩子们,也特别想和他们打成一片,但大孩子总嫌弃和小孩子一起玩,刻意疏远他们,这点太真实了。

所以孩子们看到佩奇和她的朋友们,仿佛看到了自己,你让他们如何不喜欢呢?

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?

作为家长,我们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用上帝视角,总认为孩子沉迷。如果我们换位思考,用婴幼儿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动画,就会发现有另一番天地了。

妈妈们都知道,一岁半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有限,几乎没有办法表达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,但是他们一定是有自己的思考的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观看,可以发现自己孩子所喜欢人物的性格特征,从而在生活中对孩子今后的交友,其自身性格发展可以给予针对性引导。

拿我家孩子来说,她喜欢的就是弟弟乔治,甚至每次说要看动画片,直接说:“妈妈,我要看弟弟乔治!”我曾试图和这个两岁的孩子交流,她为什么喜欢乔治不喜欢佩奇,显然,她没有办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。于是,在她看的时候,我也坐在一边一起看,只是我们的视角不一样。在观看过程中,我发现佩奇有时候有点任性,而我女儿尽管小,却是对规则意识特别注重的一个孩子,所以我猜测到一部分她不喜欢佩奇的原因。而乔治,因为小,所以很天真,也很单纯、乐天,可能正是我女儿性格中的这部分特征,吸引她喜欢乔治这个角色。

我还发现她对介绍伦敦、巴黎这些地方的内容比较感兴趣,但是比较排斥介绍恐龙、森林,这些在她视角有些恐怖的东西。于是,鉴于我女儿胆子比较小,所以在她扭头不敢看这些内容时,我都鼓励她:“妈妈在,妈妈保护你,我们一起看。”对于她感兴趣的东西,我则加以指引和强化,比如,“宝宝,你看伦敦这个大桥好看吗?”“妈妈,我喜欢这个好看的桥。”这时我会暂停画面,给她讲解一些简单的由画面延伸的知识,加强她的记忆。隔一段时间,比如我们经过一座桥,还可以问她,“你还记得我们在佩奇里面看的那座桥吗?”她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。那么我就会试探性提问她伦敦塔桥的特点。一次,她可能回答不出什么,但是,次数多了,一定是能积累下东西的。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对该动画片的兴趣,正确指导和引导孩子的发展。

到底该怎么解决问题呢?

一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。陪伴孩子一起成长,绝不是看着孩子成长。一两岁的孩子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候。如果家长在家多数时间的娱乐是看电视或者玩手机,孩子必然是会跟着学的。如果家长在休息时间,能放下手中的手机,拿起书本,长此以往,孩子必然是会被吸引过来一起阅读的。再比如,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,到自然中去锻炼身体,到自然中去释放孩子的天性,到自然中去给孩子讲解各种知识,这是最好的。现代社会的家长多数忙于工作,每天下班回家确实很累,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错过了就再也没有第二次,所以再累也不能找理由和借口,还是要尽所能亲自给孩子做榜样,并对孩子进行教育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。所以,放下你的手机,多去参与孩子的成长。

二、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。我们的孩子还很小,一定是有任性的时候的。遇到孩子的任性,是盲目一句,你再这样我就打你了,还是通过一次次循循善诱,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,是我们这些幼儿家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。吓唬孩子,短期内效果是很显著的,一阵哭闹以后,孩子肯定会长记性,会惧怕。但是我想更多的留下的是疼痛记忆,而不是知道妈妈为什么打我。我们不妨试着与孩子沟通。比如,奖励机制。尝试与孩子沟通,减少每次看动画片的时长,这部动画片为每集五分钟,可以逐次减少时间长度,直到达到规定时间长度。在达到规定时长时,孩子肯定是试图保持原有习惯,继续看。这时候家长可以提醒孩子该结束了,如果孩子能停下,可以给予小小的奖励,比如一块爱吃的饼干,又比如孩子喜欢听的一句“给你三颗星”。不断给孩子相应的强化刺激,我相信孩子一定是可以塑造的。从我的经验来看,正向激励比反向刺激来得效果显著。如果,孩子不能及时停下,家长一定不能急于求成,盲目停止孩子的观看是很不理智的。家长要耐心引导孩子遵守诺言,否则孩子的抵触情绪会逐渐递增。

三、转移孩子注意力。要知道,除了动画片,还有很多东西更好玩儿。我给我女儿买了很多益智玩具,比如积木、绘本等,还有拼图。我会陪着她一起玩,并在一旁鼓励,增强她的信心,她现在的兴趣在拼图上,一大块拼图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了,拼完后会兴奋地跑到爷爷那里,教爷爷怎么玩。所以,就算她不看动画片,她自己也会很“忙”。

因此,不妨用这些有意义的玩具转移孩子看动画片的注意力吧!

写在后面的话

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特别在婴幼儿期,孩子的阶段特点变化较大,需要爸爸妈妈们不断摸索总结尝试再总结,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式,加油!

欢迎关注 @霍格伍兹校长 ,一起在育儿的魔法学校分享育儿故事,交流育儿经验。

谢谢阅读!

四,2岁宝宝沉迷小猪佩奇

小猪佩奇又名粉红猪小妹(英文名:Peppa Pig),是由英国人阿斯特利贝加戴维斯(Astley Baker Davis)创作、导演和制作的一部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,也是历年来具潜力的学前儿童品牌。

《小猪佩奇》每集长度约5分钟,故事围绕一只名叫佩奇的女孩小猪以及她的家庭和朋友展开。小猪佩奇是一个可爱的但是有些小专横的小猪。她已经五岁了,与她的猪妈妈,猪爸爸,和弟弟乔治生活在一起。

佩奇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玩游戏,打扮得漂漂亮亮,度假,以及在小泥坑里快乐地跳上跳下和与苏西羊(她最好的朋友)乔治(她的弟弟)一起玩儿,拜访她的猪爷爷,猪奶奶。

动画片是宝宝的童年必备,也是宝妈带娃的一大利器!很多时候多亏了动画片,宝妈才有片刻喘息的时光。最近,有个妈妈发帖友情提醒,引发其他宝妈共鸣:不要再让宝宝看《小猪佩奇》的动画片了,因为宝宝深深沉迷其中,成天喜欢学佩奇和乔治跳床、跳沙发、跳泥坑、跳水坑,还天天学猪叫,叫了一年多……据了解,小猪佩奇又名粉红猪小妹(英文名:PeppaPig),是由英国人阿斯特利贝加·戴维斯创作、导演和制作的一部学前动画片,也系知名学前儿童品牌。(11月4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

关于动画片,教育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。我家论战的复杂性不亚于教育界,各方对动画片分别持三种态度———爷爷、奶奶是坚定的反对派,认为孩子沉迷动画片不利于智力发育,一开电视就做头痛状,那感觉有点像他们当年迎战刚兴起的互联网,好像我去网吧就是走邪路一样;孩子他妈则是部分支持派,唯一担心的是看多了伤眼睛。不过,她也有推翻自己的时候,一如这篇报道所言,因为“动画片给了宝妈片刻喘息的时光”;我是完全的不限制派,这也出于个人经验。我还记得那个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的时代,动画片就像一部导航,告诉我原来世界那么大。至于视力,我认为电视机的威力,远远比不上iPad、手机,当然这两种东西我是坚决不让孩子碰的。

《小猪佩奇》的制作者肯定没想到,这部行销全球180多个地区的动画片,竟然会遭遇如此糟心的本土化问题。原本,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一部动画片有人喜欢、有人讨厌,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但以看了动画片,孩子学会了剧中主角的蹦蹦跳跳为名表达反感,就有点超出想象了。若以这种角度视之,这些家庭的孩子恐怕尚未走出童年,就得跟动画片说再见了———《变形金刚》肯定不能看了,因为有太多打打杀杀;《西游记》不能看了,猴跳比猪跳好不到哪里去,并且猴哥习惯从空中往下跳,一旦模仿就完蛋了;《超级飞侠》不能看了,这些小飞机眨眨眼就游遍了全世界,要是孩子要求父母带自己出国看看怎么办,家长糟心绝不亚于竞选家委……

你看,说起来是家长担心,其实还是大人太懒。一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动画片转移孩子注意力,让自己有片刻喘息时光的“福利”,而不能承担动画片带来的衍生效果。在我身边,家长最常见的烦恼还不是孩子学会了动画片中的动作,而是看完就问为什么。其实,“十万个为什么”不正是动画片作为启蒙教育、应该带来的正向效果么?在关乎孩子童年的问题上,美国学者尼尔·波兹曼曾在作品《童年的消逝》中指出,因为媒体文化的发展,我们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、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。但从部分家长对《小猪佩奇》的反应看,媒体是被错怪了,孩子的天真无邪、好奇心有时是被家长扼杀的啊!跳个水坑、学个猪叫,不去引导而是抨击,孩子能学好么?

我的孩子曾经一度沉迷于《超级飞侠》,所以在这个问题上,我还算有点经验。下面直奔主题:

第一,平等地对待孩子。切不可在孩子正看得入迷时,采用打骂训斥孩子或强行关机的方式,这只能阻止一时,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,甚至会起到反噬,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。

因此,家长要尊重孩子,做出适当让步,去同孩子协商约定看动画片的时间,并且共同遵守,慢慢就会形成习惯。比如,在我的孩子沉迷《超级飞侠》的那段时间,每次他要不停地看下去的时候,我会对他说,看完这一集后,我们先怎么样怎么样好不好?几个回合下来,孩子感觉受到了尊重,一般就会爽快地答应了。现在他一般就是晚上看动画片,而且不管什么内容,每次都告诉我只看两集。

这就是习惯的养成,既能够满足孩子的兴趣,又不至于沉迷成瘾。

第二,家长和孩子一起看。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看《小猪佩奇》,看的时候可以边看边和孩子交流。比如,可以引导孩子对动画片中家庭关系、朋友间友谊的一些认知等等,或者在一集看完后,鼓励孩子复述小猪佩奇一家遇到了什么事情,是怎么解决的等等,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记忆力、培养他的表达能力,还能够让他从中学会很多的经验和知识。

第三,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。家长要约束自己,回到家就要放下手机、关掉电视,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陪孩子,孩子自然也就不会那么迷恋于动画片了。

比如,在家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玩玩具,出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多多接触自然,结识更多的新的小小朋友。长此以往,孩子既锻炼了身体、开阔了视野、增长了见识,又能因为有了更多的玩伴而不再一味沉迷动画世界。

第四,培养新的兴趣点。孩子沉迷,是因为没有足以吸引他的事物存在。这就需要让孩子充实起来,让他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。比如,我就选择了喜马拉雅儿童这款APP(个人使用,非广告),里面有很多丰富的音频资料。当时的我为了让孩子少看《超级飞侠》,先跟他商量的去“听”超级飞侠,而不是“看”超级飞侠。慢慢地,他也就很乐于接受这种“听动画片”的方式,而且多听也能很好的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、记忆力和想象力。

久而久之听得多了,孩子也顺带地听了APP中更多其他的优质音频节目,比如故事、唐诗等,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动画片。这样不仅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,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视野,还让他学会了很多知识。

当然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动画片这一点,也许有的人会持否定态度。可是在我看来,只要家长把好关,确保是优质动画片,而且,做好以上几点,并多多采用“听动画片”的方式,我相信,这将犹如一部导航,真正帮孩子更好地通往外面的世界!


总结:以上内容就是永修手游提供的怎样让宝宝不沉迷于《小猪佩奇》?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